nbsp;nbsp;nbsp;nbsp;等到回到自己的府邸,洛北才发现,褚沅所说的“礼物”真的是字面意义的礼物。什么珊瑚玛瑙、珍珠宝石……满满当当,堆了几大箱子。
nbsp;nbsp;nbsp;nbsp;他看过第一个,其余的连封也不拆,让褚沅通通送到宫中去给皇帝:“代我回禀陛下,这些东西与我无用,不如捐入国库,今年赈灾济贫的时候用。”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对着这些箱子哭笑不得,次日宣召洛北进宫问诊的时候,干脆当面问他:“吐蕃使者是把朕当傻子了吧,如此拙劣的计谋用到朕的面前来了?洛卿也是,何必和朕来这套……”
nbsp;nbsp;nbsp;nbsp;洛北眉眼低垂,显得有些忧心忡忡:“陛下,人言可畏啊。”
nbsp;nbsp;nbsp;nbsp;自打回长安以来,他处处谨慎,时时小心,连交游都日益减少,个中深意,他与李重俊都心知肚明——他的官太大,权力也太多,若再交游广阔,只怕会有“功高盖主”之嫌。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无奈地叹了口气:“朕知道了。”
nbsp;nbsp;nbsp;nbsp;次日清晨,久病的皇帝突然在小朝会上露了面。自从不理政务退居宫中之后,他的气色比之前好了五成还多。
nbsp;nbsp;nbsp;nbsp;萧至忠率先恭贺:“陛下身体康健,诚乃国家之幸。”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笑道:“这可都是洛卿的功劳,先帝在时,曾说洛卿有妙手回春之能,如今一见,果然如此。”
nbsp;nbsp;nbsp;nbsp;宰相们互相交换了个眼神,洛北圣眷如此,不知是福是祸。
nbsp;nbsp;nbsp;nbsp;“不过,朕听闻洛卿自己厉行节俭,府邸中摆设平常。”李重俊道:“就连吐蕃人也听闻消息,给洛卿送了不少财物,如此一看,倒显得我大唐薄待功臣了。”
nbsp;nbsp;nbsp;nbsp;洛北一时拿不准皇帝的态度,出列道礼:“微臣”
nbsp;nbsp;nbsp;nbsp;“洛卿不必说话,来人啊,去宣吐蕃使者到殿。”李重俊挥手打断了洛北的话,又叫内侍出门宣旨。
nbsp;nbsp;nbsp;nbsp;吐蕃使者穷桑倭儿芒在长安数日,忙于四处结交各种势力,甫一被宣,还有些不敢置信:“不是说唐家的皇帝病重”直到看到紫宸殿香炉升起的袅袅青烟,才有了些入宫的实感。
nbsp;nbsp;nbsp;nbsp;“穷桑倭儿芒,”李重俊费力地读出他的名字:“赞普在国书中说,他是真心希望为我大唐藩属,两国永结盟好,再不言战,是吗?”
nbsp;nbsp;nbsp;nbsp;穷桑倭儿芒怔愣片刻:“这,自然。陛下,此前赞普年幼,朝政皆有韦氏叔侄把持,因而两国交恶,战事不断。我吐蕃素与大唐有秦晋之好,绝不会起反叛之心。”
nbsp;nbsp;nbsp;nbsp;“是吗?”李重俊随意掬起一条珠串,掷在他脚下:“那你往朕的碛西郡王府中送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
nbsp;nbsp;nbsp;nbsp;穷桑倭儿芒一揖到地,额头贴到了紫宸殿的地砖上,口中讷讷,不能多言:“外臣”
nbsp;nbsp;nbsp;nbsp;“回去告诉你家赞普!洛北是朕的肱骨之臣,他要是缺少东西自然会问朕要,不要你家赞普费心!”李重俊厉声喝斥,“要是再有这样的小动作,叫他自己来长安给朕解释!”
nbsp;nbsp;nbsp;nbsp;穷桑倭儿芒这下是彻底没能站住,脚下一软,跌倒在了大殿上。李重俊看也不看,挥袖道:“来人,送使节出宫!”
nbsp;nbsp;nbsp;nbsp;两个侍者扶着踉跄的穷桑倭儿芒走出大殿,李重俊才重新扫视殿下众人,在一众或惊或喜的神色之中,洛北脸上的平静反倒成了那个异类。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仰靠到坐榻上,低声唤他的名字:
nbsp;nbsp;nbsp;nbsp;“洛卿。你觉得朕处置得如何?”
nbsp;nbsp;nbsp;nbsp;洛北俯首道礼:“微臣谢过陛下隆恩。”垂落的眼帘遮住了金棕色瞳孔里的暗涌。
nbsp;nbsp;nbsp;nbsp;第272章nbsp;nbsp;“若有祸事,微臣愿意以身挡之!”
nbsp;nbsp;nbsp;nbsp;对隆熙三年的大唐百姓而言,千里之遥的吐蕃,万里之外的大食与他们的生活关系甚浅。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眼前的样样事情都比这些朝廷大局重要得多。尤其是今年——
nbsp;nbsp;nbsp;nbsp;关中、山东、河南自入春以来,连连大旱。春耕的时节里一滴雨也没有,好不容易暮春下了几滴雨,百姓们紧赶慢赶地把种子种下去、秧苗插起来,地里却发现了虫卵。
nbsp;nbsp;nbsp;nbsp;蝗灾不远,以姚崇、洛北牵头,宰相们急急地议出章程,要各地各级官吏皆以捕蝗、灭蝗为己任,把裁撤的府兵分回各乡,帮助地方灭蝗。
nbsp;nbsp;nbsp;nbsp;但这个章程刚到朝中,便激起一片反对之声。其中首当其冲的,正是宋璟的副手,时任右御史中丞的卢怀慎。
nbsp;nbsp;nbsp;nbsp;卢怀慎政绩不显,素以节俭著称于世,他虽然贵为当朝高官,但家徒四壁,家人所过的日子也十分寒苦。朝廷的文人雅士多有敬佩他的品德的。
nbsp;nbsp;nbsp;nbsp;有他挑头,便有许多士人上书,要求朝廷暂停灭蝗。
nbsp;nbsp;nbsp;nbsp;“宋相公!”一贯雷厉风行的姚崇为此勃然大怒,“此事已在政事堂议定了,你也在奏章上署了名,点头在前,指使他人反对在后,这似乎与你的官声不符吧!”
nbsp;nbsp;nbsp;nbsp;宋璟也在为此事头疼,见姚崇率先发难,反倒冷下一张面孔:“御史台有风闻奏事之权,指点朝政,本来就是他们的责任。难道姚相公希望我以强力压制下属吗?”
nbsp;nbsp;nbsp;nbsp;他们眼看就要当场吵起来,萧至忠赶忙出面做和事佬:
nbsp;nbsp;nbsp;nbsp;“姚相公、宋相公说得有理,此事本也不是他能阻止的。倒不如看看这奏疏上说了些什么,好予以驳斥。”
nbsp;nbsp;nbsp;nbsp;苏颋捏着那本奏疏,脸上神情复杂:“卢中丞在奏疏中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蝗虫亦是生灵,怎可滥杀。如今陛下病重,更应修德养生,为陛下祈福。”
nbsp;nbsp;nbsp;nbsp;“真是荒诞至极。”张孝嵩不禁摇头,他常听闻卢怀慎笃信佛法,平日乐善好施,将积家之财都散于宗族和寺庙,没想到国家大事上他也拿这套说辞来顶,“可他拿陛下来作挡箭牌……”
nbsp;nbsp;nbsp;nbsp;“这事倒也简单。”洛北温声道,“陛下好生恶杀,便不由陛下直接下诏。我身为宰相,尽可以行文地方,让他们照章办事。”
nbsp;nbsp;nbsp;nbsp;这话说得不像初任宰相的大将军,倒像个精于政事的老吏,几个宰相都把目光投在了他身上。
nbsp;nbsp;nbsp;nbsp;姚崇却击节叹道:“好!郡王这个提议提得好,我再补一条,若不能成功,就请陛下革去我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