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仿佛隐迹了,变成了未央宫千百个台阶里的一级,千万张画幅里的一影。
直到三个月后,很多人才意识过来,朝会时那个沉默的背影是他;欢宴里那个落拓的侧影是他;东宫里赤|裸上身亲自教太子用剑的“泥腿师傅”是他;天子“诏书、制书、敕书”里毫无存在感的“大将军录尚书事”印也是他的。
齐凌曾经有一次在宴会单独将他留住,想将他最小的妹妹华阳公主许配给他,这次,先问他的意思。
李弈叩恩谢绝了:“谢陛下隆恩,但臣已决意不娶。”
皇帝从盛着柘浆的酒盏里抬起眼。
他已不像十年前,那时面上还会走露昂扬矜傲的少年气,此时的他,青涩褪尽,唯能让人想到“天威不可测”五个字。
“为何?”
李弈道:“臣这一生,太多伤心事,失过多次家。”
他很少提起往事,此时对着皇帝袒露肺腑,眼眶微微发红:“我看到过太多次家破人亡,有时候我在家里,有时候我在门外,有时候我就是执起刀斧行刑之人,有时候我就是崩落瓦片下的人。”
“我认同陛下所说,天地为熔炉,人生而为草芥,千秋百代,谁人不死。我如今已经封侯,身居高位,已至人臣之极。我生子,子生孙,子孙再生子孙……不仅要费心教养,保不齐哪一代糊涂,到时候扶老携幼的下来,九泉之下也平添一段伤心事。”
“我不愿身前为此扰,也不愿死后为此扰。”他知道天子的心病,又轻声的说了一句:“臣保太子四十年……活到八十岁,差不多了。”
齐凌从此再没提过婚配之事。
没有姻亲,没有宗族。日子久了,李弈这个大将军录尚书事几乎被人遗忘。
他在世人眼里,是个被北地风霜洗过的,一个有些沧桑的中朝官。行为古怪,每年正旦朝会以后不会留下来参加宴席,而是独自去购买兔髌骨,在他不大不小、不贵不简、中正端方的大将军府里烤来吃。
有些年,会有部下陪他。
有时候,他就一个人。
这样的日子久了,甚至于有人胆敢在帝后离朝时,以为朝中无人,公然反抗监国的太子,串通禁军,意图谋事。
那日,大将军策马从朱雀门入,披挂进殿,雷霆之间诛杀叛军,护卫东宫,所呼莫不应,所行莫有人敢挡,其在军中威信,一至于此。
李弈有个很器重的小部下,名叫桓宏,是章华人,长得和刘壁有些像,也是一副莽莽撞撞的样子。
这一年,李弈提桓宏作大将军府文吏,让他在书山里磨性子。
一直到年节,桓宏也没能忙完回家,只能陪着李弈这上风过个不那么令他愉悦的正旦。
天下起细雪,两人喝了几杯,兴致都有些高昂。
桓宏提起他当日闯宫救驾的往事,兴奋得脸红,道:“将军那日好威风,整个长安都传遍了。我才知道,权势使人强。”
李弈熟练将炭火上的兔髌骨翻了个面。
“你还有得学。”他笑道:“使人强大的并非权力,而是克制欲望。”
桓宏喝得眼睛微眯,似懂非懂。
又问他为何在宫里用过宴席了,还要回来烤兔髌骨。
“因为正旦吃到兔髌骨,一年都有好运。”
“将军也要求好运?求什么?”
李弈想了想,两字淡落:“平安。”
“古之战者不畏死!”桓宏喝高了,拍着腿道:“将军这样勇冠三军的勇士,马革裹尸是最好的归宿。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将军怎么跟庸人一样求平安?”
李弈听得咬牙切齿,一巴掌抽他头上。
他自摸了摸头,稍稍清醒过来,却还执着问:“我以为明公这样地位胸襟,求的会是海晏河清,边境永宁。将军怎么会只求只身平安?”
李弈拿起烤好的兔髌骨,送入口里,牙齿咬着硬的骨节,费劲地、尝到那一点肉味。
他撕下一口肉,咀嚼尽了。缓缓道:“我这一生有一个很重要的人,这条命,是她给我唯一的东西。”
……
“我要活到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