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洛卿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你下到凡间来,除了拱卫大唐,安定百姓,并无他求。”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放低声音:“从前我也怨恨过你为什么不违逆先帝,为什么一味地叫我闭门读书,不要掺和朝政。后来我见多了那些人打着国家的幌子干中饱私囊的活计,打着保护我的旗号为自己博名利,才发现你的不管不问是多可贵的东西。”
nbsp;nbsp;nbsp;nbsp;洛北正要开口,忽觉掌心一热。李重俊不知何时攥住了他收回去的手,皇帝将双手都盖在他的手掌上,似乎真要把什么千钧重担压到他的肩上:
nbsp;nbsp;nbsp;nbsp;“洛卿啊,‘李贞’这个名字,朕会让张说提上来的。”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郑而重之地道:
nbsp;nbsp;nbsp;nbsp;“你们说的那些什么社稷主,什么天下王,朕都知道。朕还知道一句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该担的责任朕会自己担,该挨的骂名朕也不会跑——只有一条,朕把天下交给你们这些有才有德的人。你们要把这个天下,给朕治理好。”
nbsp;nbsp;nbsp;nbsp;翌日诏书下达,皇帝以雷霆之势罢掉了倪若水的汴州刺史职务,以汴州长史暂代,还放出话来:
nbsp;nbsp;nbsp;nbsp;“若有再阻挠驱蝗,贪墨粮漕之人,一应罢免!”
nbsp;nbsp;nbsp;nbsp;第275章nbsp;nbsp;“洛卿真把朕当成高纬那样的昏君了?”
nbsp;nbsp;nbsp;nbsp;有皇帝如此鲜明的表态,外加朝中宰相们日日催逼,大唐这架国家机器又轰隆隆地开动起来。到了这一年夏暮,蝗虫已从大唐的农田里消去了踪迹。
nbsp;nbsp;nbsp;nbsp;朝廷欣喜之余,下令轻徭减赋,命各地驱蝗使巡查农田,鼓励农耕。
nbsp;nbsp;nbsp;nbsp;终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秋收,大唐奇迹般地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史载:“是岁天下蝗不为灾,民无饥谨。”
nbsp;nbsp;nbsp;nbsp;这一年冬天,病情稍有好转的皇帝李重俊回归朝堂,便转手安排起家事来。他立杨皇后之子李宗晖为太子,征召左骁卫大将军、金山郡王阿史那献与成纪县主之子,碛西郡王洛北的幼弟阿史那震入宫为太子侍读。
nbsp;nbsp;nbsp;nbsp;洛北一门显贵,时人皆以北朝高门斛律氏相比。
nbsp;nbsp;nbsp;nbsp;右御史中丞卢怀慎曾在私宴上与御史大夫宋璟感怀:
nbsp;nbsp;nbsp;nbsp;“昔年斛律明月何等忠勇,其子尚公主,女为皇后,终究难逃满门倾覆。今洛北虽功在社稷,陛下厚恩如此,恐怕不是国家之福。”
nbsp;nbsp;nbsp;nbsp;宋璟苦笑道:“我何尝不想封驳此诏书,可姚相公劝了我。”
nbsp;nbsp;nbsp;nbsp;那日,当皇帝手敕来到政事堂时,在场的宰相正是宋璟与姚崇。宋璟正要写疏封驳此书,姚崇却笑着劝他:
nbsp;nbsp;nbsp;nbsp;“当年斛律光府邸不过七百亲兵,尚被诬告谋反。如今洛北将军节制十万边军,若真要作乱,何须等到今日?宋相公,斛律光之祸是因北齐幼主暗弱,奸臣当道,陛下是圣天子,洛北又素来恭谨宰辅引喻失义,可是要出乱子的。宋相公可要小心啊。”
nbsp;nbsp;nbsp;nbsp;宋璟长叹一声,对卢怀慎道:“何况陛下如今又点了李贞为灵武道大总管,天下军权泰半在他洛北手中,便是真有人想要动他,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nbsp;nbsp;nbsp;nbsp;关于斛律氏的那番比喻传到洛北耳中时,他正在府中教幼弟阿史那震射箭。
nbsp;nbsp;nbsp;nbsp;与斛律氏类似,洛北与他的父亲阿史那献皆以极善骑射著称,洛北本人更是草原上有名的神射手,可阿史那震生在长安,就连手中的弓箭都握不稳,更别提射箭了。
nbsp;nbsp;nbsp;nbsp;不巧阿史那献又去了北庭,把教导幼弟的任务丢到洛北头上。
nbsp;nbsp;nbsp;nbsp;洛北好容易得闲,便从如何握弓教起,硬生生教了这孩子三个时辰。但射出的羽箭总是歪歪斜斜,洛北无奈之下,蹲下身去问:“阿震,你到底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nbsp;nbsp;nbsp;nbsp;那孩子皱着眉眼问他:“大哥,他们都说,我们会是第二个斛律家族,真的吗?”
nbsp;nbsp;nbsp;nbsp;这孩子说话的口音已与长安的贵胄子弟别无二致,大部分时候,他会自称为“史震”——这个名字听起来更像个汉人。
nbsp;nbsp;nbsp;nbsp;洛北没有立刻回答,他握起幼弟的手,弯弓搭箭:“射箭的时候,应该心无旁骛,眼睛和箭头都要盯着目标。”他手中一松,羽箭离弦而出,正中靶心。
nbsp;nbsp;nbsp;nbsp;“做人行事也是一样。”洛北把弓箭交给他,示意他自己再来一次,“但行当行之事,莫问其他。”
nbsp;nbsp;nbsp;nbsp;阿史那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学着他的样子一箭射出,羽箭直直地钉在了靶心上。
nbsp;nbsp;nbsp;nbsp;次日,洛北上书请求皇帝罢去他兵部尚书的职务,理由是“避嫌”。此言一出,满朝哗然。皇帝不顾自己尚在病中,起身喝问他:“洛卿真把朕当成高纬那样的昏君了?”
nbsp;nbsp;nbsp;nbsp;这句诛心之问让满朝大臣都面如土色。洛北却依旧垂首而立,阳光透过殿门在他脚下投出长长的黑影,宛如一座终年不化的雪山。
nbsp;nbsp;nbsp;nbsp;“诸位都读过史书,斛律明月遭戮之后不过五年,北齐便亡国了。朕还不想做自毁长城的独夫,所以碛西郡王此议不许。”李重俊一锤定音,“另外,朕已同萧相公商议过,由他左迁太子少师,负责教导太子。”
nbsp;nbsp;nbsp;nbsp;太子少师位列三少,是极少予人的荣誉头衔。皇帝将萧至忠升迁到这个位置上,便等同于罢去萧至忠的宰相职位。这是皇帝给这位辅政十余年,劳苦功高的宰相大人一个荣休。
nbsp;nbsp;nbsp;nbsp;萧至忠离开政事堂,中书令之位再度悬空。这下朝中的议论风向陡转,人人都在猜测皇帝到底想拔擢谁担任首揆,没人再讨论什么斛律家族。
nbsp;nbsp;nbsp;nbsp;本该在旋涡中心的政事堂这些日子充满平静异常,宰相们人人心知肚明:皇帝恩赏洛北,是存了托孤之心。皇帝调动萧至忠去辅佐太子,却是为了酬功——
nbsp;nbsp;nbsp;nbsp;果然,冬日封笔之前,在灭蝗上立下大功的宰相姚崇进位中书令,成为了政事堂不言而明的首席宰相。
nbsp;nbsp;nbsp;nbsp;似乎是为了平衡朝局,皇帝还增补了右御史中丞卢怀慎、京兆尹源乾曜入阁参知政事——这两人皆是以道德高尚、为人清正著称的君子。
nbsp;nbsp;nbsp;nbsp;“陛下为何不愿让阿兄插手政务?”
nbsp;nbsp;nbsp;nbsp;这一年到了结尾,洛北终于彻底闲下来,在终南山的别馆中与自己的妹妹褚沅共度新年。
nbsp;nbsp;nbsp;nbsp;他们兄妹各自有自己的事务,忙起来莫说见面相聚,就连睡觉都没有时间。如今各个衙门都封了笔,他们无事忙,便聚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吃酒喝茶……似乎要把过往没有的童年都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