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褚沅闻弦歌而知雅意,半蹲下身对那孩子道:“何必这样多礼,这里又没有外人。你从安西来,一定很辛苦吧?走,跟褚姑姑到后堂去,先吃些东西垫垫肚子。”
nbsp;nbsp;nbsp;nbsp;待到这一大一小的身影走出花厅,洛北才坐到座上,又给哥舒亶添了点茶水:“吐蕃出事了?”
nbsp;nbsp;nbsp;nbsp;哥舒亶本有些强撑,听他这样一说,彻底忍不住唉声叹气起来:“当年我们在于阗,张孝嵩就说过,军务都被朝政耽误了。如今到了吐蕃,还是这样。”
nbsp;nbsp;nbsp;nbsp;他抿了一口茶水:“就说这个孩子吧,这孩子的父亲叫王海宾,是王方翼的同族。”
nbsp;nbsp;nbsp;nbsp;洛北颔首:“我记得此人,他原来是太子右卫率出身,后来太子因忠被废,他也外放去做了丰海军使。他既是一军主将,怎么会……”
nbsp;nbsp;nbsp;nbsp;“还不是因为朝廷临阵换帅。”哥舒亶道:“大军出发,临阵调换指挥,军中人心思动。薛讷将军出身将门,一入朝便身居高位,他哪里知道将士们失去了能征善战的主帅庇护的心情?”
nbsp;nbsp;nbsp;nbsp;洛北听出他心中有气,略作沉吟一番,才道:“吐蕃地势复杂,所以攻打吐蕃,我并未报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更何况,朝中收到的战报里似乎没有败局。”
nbsp;nbsp;nbsp;nbsp;哥舒亶摇了摇头:“将军不要宽慰我了,我们本欲追亡逐北,前后夹击,会师于逻些城下。如今只能困守边疆,难道是值得赞颂之事吗?我们大可在军报中吹嘘自己的斩获,但战线移动岂能骗人?”
nbsp;nbsp;nbsp;nbsp;“说远了,哥舒亶。”见他越说越离谱,洛北只得开口:“这孩子是怎么回事?”
nbsp;nbsp;nbsp;nbsp;哥舒亶道:“当时军中人心不定,故而我们这些人都向他请命,要安抚军士,再行征战。但薛将军不愿意。将军也知道,其父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是他毕生难忘的耻辱,他一心指着在吐蕃战事上找场子,便强令我们率军出击。”
nbsp;nbsp;nbsp;nbsp;洛北皱了眉:“他确实操之过急了,若这样的事情处理不好,将士们是要哗变的。”
nbsp;nbsp;nbsp;nbsp;“我们谁不是这样说?只有王海宾与他出身类似,一路打仗都是顺风顺水,便抢立了军令状,要为先锋。”
nbsp;nbsp;nbsp;nbsp;哥舒亶摇了摇头:
nbsp;nbsp;nbsp;nbsp;“他出兵之后,起初倒是连战连捷,连破吐蕃三座城堡。可到第四座时,兵力便有不济,被吐蕃人所围困。我和慕容宣彻率军猛攻,虽逼退了吐蕃人,却未能救得他的性命。”
nbsp;nbsp;nbsp;nbsp;洛北站起身,几步走到门前,拉开了门扉。猛烈的冬风自门外吹进来,掀起了他身上的袍服。他站在门前,望着那些被吹起的败叶随风乱舞,最终还是闭上了眼:
nbsp;nbsp;nbsp;nbsp;“看来,这一次议和还是不得不议,金城公主还是要到吐蕃去。”
nbsp;nbsp;nbsp;nbsp;哥舒亶在他身后,见他难得意气消沉,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半晌才想出个话题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对了,王训那孩子你打算怎么办?送到太子东宫去?还是送到他自己家里?”
nbsp;nbsp;nbsp;nbsp;“现在朝中人人盯着太子,送到东宫去,更加不安全。送到他自己家里…他的亲族怕是都和他关系疏远了吧?”他看了一眼哥舒亶:“不然你也不会把这孩子带到我这里来。”
nbsp;nbsp;nbsp;nbsp;哥舒亶这才笑了,那笑容在他英俊的脸上显出几分促狭的意思:
nbsp;nbsp;nbsp;nbsp;“王海宾虽然出身高,家中却不富裕。他的妻子早年病故,就留下这么一个半大孩子。把他丢回王家,怕是要惹人欺负的。若洛将军肯收留一段时间,是再好不过——你连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蕃兵都能教成将军,更不要说这孩子了。”
nbsp;nbsp;nbsp;nbsp;他对洛北眨了眨眼睛:“这样我也算没有辜负同袍的嘱托了。”
nbsp;nbsp;nbsp;nbsp;数日之后,大唐朝廷接受了突厥和吐蕃的议和,兵部与鸿胪寺牵头,与两国在长安谈判。
nbsp;nbsp;nbsp;nbsp;洛北以谙熟边事,私下请命参与议和谈判,却被李显和郭元振各自回绝。
nbsp;nbsp;nbsp;nbsp;李显笑着对他道:“洛卿一片拳拳之心,朕心知肚明,但若你此行依旧能功成,朕也没有什么爵位能给了。”
nbsp;nbsp;nbsp;nbsp;郭元振说得更直接:“我说,你小子也要给别人些机会吧?还嫌自己不够树大招风的?”
nbsp;nbsp;nbsp;nbsp;洛北哑口无言,只得在家中闭门谢客,修身养性。偶尔替他妹妹翻译一两篇难懂的粟特文书,间或指点指点王训练武习字,处理一些北庭庶务,日子便如流水一般地过去了。
nbsp;nbsp;nbsp;nbsp;到了十二月上旬,两项和议皆有了些条款定下,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李显顺势再度把封禅之事提上日程,甚至为此将宰相宋璟贬官外任为杭州刺史。
nbsp;nbsp;nbsp;nbsp;宋璟素有刚直之名,他的存在可谓是朝廷的风向标。宋璟贬官外任,就代表皇帝的耐心和理性都已经耗尽。
nbsp;nbsp;nbsp;nbsp;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立刻转向,称颂皇帝功德,赞成封禅之事。即使有硬骨头的御史上奏劝阻,也无法再在朝中引起风浪了。
nbsp;nbsp;nbsp;nbsp;张孝嵩有时过府来拜访,提及此事也是唉声叹气:“封禅之事花费众多,一路惊扰州府,祸害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山东的百姓才从水灾之中挣扎出来,过了几年好日子啊。”
nbsp;nbsp;nbsp;nbsp;“孝嵩,你不要忘了,陛下政变登基,得位有不正之处。”室内只有他们两人时,洛北说话也忘形起来:“如今有机会可以证明自己能比肩其父,他怎么会错过……不过,我还有一重担忧……”
nbsp;nbsp;nbsp;nbsp;他话语未完,门外已被一连串的喧闹之声打破。他与张孝嵩对视一眼,各自拿上兵刃,走出房门时,正撞上跑得满头是汗的褚沅:“阿兄!”
nbsp;nbsp;nbsp;nbsp;顾不上张孝嵩的惊讶,洛北先握住她手臂安抚道:“出什么事儿了?”
nbsp;nbsp;nbsp;nbsp;“外面有御史台的人前来,邀请阿兄前去御史台协同办案。”褚沅双手叉腰,微微弯着身子连着喘了两口气,才把气息顺匀,“他们说,阿兄涉及一桩通敌叛国的案子。”
nbsp;nbsp;nbsp;nbsp;“通敌叛国?洛将军?”张孝嵩大惊失色,“这太荒唐了,倘若洛将军有心通敌叛国,我大唐西疆万里早已落入敌手,御史台那些人疯了吗?”
nbsp;nbsp;nbsp;nbsp;洛北的父亲阿史那献执掌禁军,洛北又是功勋卓著的边将。一门父子皆有郡王爵位,又是有军权的大将军。
nbsp;nbsp;nbsp;nbsp;更不要说皇帝已将“同乘御辇”的话都放了出来,洛北如今算是朝中最为权势显赫之人,便是有御史弹劾,御史大夫也不可能允许他们上来就玩入台质询这套手段,又不是老寿星嫌自己的命太长。
nbsp;nbsp;nbsp;nbsp;“御史台的人可说具体是什么案子?”洛北微微皱起眉。
nbsp;nbsp;nbsp;nbsp;褚沅道:“他们说,阿兄纵放阙特勤,使其归国之后,一统突厥,拥立其兄继位,成为我大唐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