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合十行礼:“陛下好兴致。”
nbsp;nbsp;nbsp;nbsp;裴昭知他应是也看了那一院的焰火,颔首道:“不过是哄人过年罢了。”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长眉一动,似没想着,会从克己复礼的陛下口中听到这般不正经话语。
nbsp;nbsp;nbsp;nbsp;这能够哄得还能是谁?
nbsp;nbsp;nbsp;nbsp;什么人能使裴昭在这荒野的山间布置焰火,这位陛下从来都不是耽溺享乐之人。又是什么人能教他出现在这偏僻的别院,若果循例,天子此刻应在建康宫中,与宗亲同乐。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隐隐然间几分猜测,自先前被问询时便悬在半空中的心,此刻也终于放下。
nbsp;nbsp;nbsp;nbsp;找到便好……
nbsp;nbsp;nbsp;nbsp;却听裴昭说道:“朕观大师,彷佛如释重负,浑身一轻。”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心中一悚,不知何处露了破绽,让人给看了出来。
nbsp;nbsp;nbsp;nbsp;上首君王似是带着笑:“大师既然这般关心他,为何不与他说个明白?倒总是虎着脸,惹他与你生分。”
nbsp;nbsp;nbsp;nbsp;两人皆未言名,然而两人又心知肚明。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只是执拗的沉默着。
nbsp;nbsp;nbsp;nbsp;裴昭并不去逼迫他,只徐徐说道:“他天真烂漫,又品性纯良,只不过听朕说了番归猗与宁复还交好,便决意前去祭拜。大师可知,你今日前去祭拜之时,他就在你身侧,听了你那番话后,仓皇无措,失魂落魄,不甚之下,竟被解支林劫走。”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只知宁离大抵是出了什么差错,却不想中间竟有此番转折,一时哑声道:“铁勒国师何时入了京?”
nbsp;nbsp;nbsp;nbsp;裴昭道:“上皇使了他来。便是宁王府车驾到滁水那日,解支林一道入了京。”
nbsp;nbsp;nbsp;nbsp;那话听着是平平无奇,然而细想来却有种云谲波诡的味道。
nbsp;nbsp;nbsp;nbsp;缘何是上皇相召?京中为何不曾听有铁勒使节来?又怎么不早不晚、不偏不倚,刚刚撞上和宁离入了京!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嘴唇翕动,片刻,并不曾有声。
nbsp;nbsp;nbsp;nbsp;裴昭见他缄默,也不以为意,只徐徐续道:“他被解支林挟持出城后,险些遭了毒手。朕赶到之时,是在渡口边的浅滩上,只差一寸解支林就要抓破他的咽喉。总算是有惊无险,没有教解支林得逞。”
nbsp;nbsp;nbsp;nbsp;他说的是云淡风轻,却不难想像当时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宁氏的那位小世子,归喜禅师是亲眼见过的,那点子粗粗疏疏的三脚猫功夫,说出来都贻笑大方。莫说比当年的宁王了,奉辰卫中世家子弟随便挑一个出来,他都比不得。
nbsp;nbsp;nbsp;nbsp;可那解支林,归喜禅师更是亲身会过。当年解支林还不曾为铁勒国师,更不要谈臻入入微之境,一身功夫,是以阴鹜狠辣而闻名,归喜禅师也吃过暗亏。废在他手中的武者不知凡几,便是后来做了国师,那名声也不见得好上几分。
nbsp;nbsp;nbsp;nbsp;若真是解支林将宁离掳走,依照当年旧怨……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嘶声道:“陛下,他可曾有受伤?”
nbsp;nbsp;nbsp;nbsp;裴昭摇头道:“并未,只是受了些惊吓,心悸难安,如今已睡下了。”
nbsp;nbsp;nbsp;nbsp;尽管说是这样说,归喜禅师也明白,裴昭定然是心中有把握才会如此告诉他,可仍旧禁不住升起隐忧。
nbsp;nbsp;nbsp;nbsp;“解支林惯会暗箭伤人,陛下教人查一查他筋骨脉络,以免有暗疾才好。”
nbsp;nbsp;nbsp;nbsp;裴昭听了,并不搭话,微微一笑:“大师既然如此关心,明日何不亲自去探望一番?”又见归喜禅师似要推拒,又说道:“还是说,大师仍旧迁怒于他?”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面皮一抖,垂首道:“陛下说笑了,世子今岁不过第一遭入京,贫僧从前不曾见过,又如何去迁怒他。”
nbsp;nbsp;nbsp;nbsp;那话其实牵强得很,想必净居寺发生种种,都已经入了这位陛下眼中。但归喜禅师虽知如此,仍是有不愿,也有不为。
nbsp;nbsp;nbsp;nbsp;上首一道目光投来,彷佛将全身上下都打量透彻了一番,归喜禅师早已入定,本是浑然不惧的。
nbsp;nbsp;nbsp;nbsp;却听着裴昭一声叹息:“如今上皇在侧,寝立难安,若他当真有事,九泉之下,大师如何去见故人?”略有停顿,见老僧面目枯槁,有如死灰之木,却是一声顿喝:“当年归猗已经为上皇所害,难道如今,大师还要他唯一骨血也步他后尘?”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浑身一颤,霎时间竟冷汗涔涔,多年隐秘,一遭被道破。他嘶声道:“……陛下都已经知道了。”
nbsp;nbsp;nbsp;nbsp;裴昭道:“朕所知的,不过皮毛而已,还要请大师为朕解惑。”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长叹一口气,环顾四周,心中零落,竟不知要从何说起。
nbsp;nbsp;nbsp;nbsp;那厅中一时静静,半晌,终听得老僧嘶哑言语。
nbsp;nbsp;nbsp;nbsp;“依循大雍旧制,各地藩王世家都要将嫡系子弟送入京中,择优选入奉辰卫侍奉。此事陛下自然知晓,不用贫僧多言。”
nbsp;nbsp;nbsp;nbsp;“元熙十八年时,当时的宁王世子,宁复还,便应当入京。只是那时西域又生出了乱子,教他一时间脱不开身。等到将高昌、焉耆、龟兹收拾完毕,终于启程时,已经是那年年末。宁复还一直拖到冬天才来建邺,当时众人私底下已经有些揣测,指不定他要受好一番责难,然而元熙陛下却对他喜欢的很,不仅不曾责罚,反倒笑言他可堪为‘千里驹’,教他入了奉辰卫,又在建春门外赐了宅子,以便他当值入宫。”
nbsp;nbsp;nbsp;nbsp;“又怜惜他生母早逝,生父病重,年少多难,常常带在身边教导,又择了宫室与他歇息,种种殊荣,连诸位皇子都比不得。”
nbsp;nbsp;nbsp;nbsp;裴昭若有所思:“宁复还少年将才,战功了得,又投了阿翁性情,无怪乎阿翁恩宠有加。”
nbsp;nbsp;nbsp;nbsp;归喜禅师点头道:“正是,当时元熙陛下跟前,宁复还着实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诸位皇子都争着与他相交。但他十分谨慎,并不与哪一方走得接近。若是如此,平平生生的度过这三年也就罢了,偏偏不知怎的,齐王……也就是上皇得了他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