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被后世尊为“商圣”,曾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官至上将军后依然辞职归隐,到哪里都能大赚特赚。
从现代的角度看,商家学派已经有一些比较先进的商业理念。
比如,强调“时”。
白圭提倡“乐观时变”,范蠡提倡“与时逐”,就是要重视不断变化的市场上带来的经营机会。
先秦时期的商业,因为生产力的局限,主要是交易农产品以及由农产品加工而成的手工业品,这些商品本身就会受到季节性和地区性的限制。
所以,商人要选择好的时机投机和买卖。
白圭在民间行走,看到秋季丰收的景象,主动与农人搭讪:“今年的收成不错。”
农人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挠挠头:“嘿嘿,是。”
白圭耐心地与农人一番攀谈后,拉拢了双方的关系后,才直奔主题:“交完税还有多余的粮食,卖吗?”
农人倒也没有拒绝,他看着白圭不凡的气度,心里有了些许期待:“怎么,你们要买?”
白圭:“得看你什么价格。”
“嘿嘿,这个数。”农人就住在都城附近,买卖过粮食,对粮价还是熟悉的,闻言直接给出一个数字,本以为这贵人很好说话,谁知贵人似乎有些抠门,拒绝了:
“太贵了。”
农人连忙道:“我家粮食种的好,你看,这颗粒饱满着,大的很。”
白圭又一番讲价,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找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即将谈拢之际,又道:“我多买点,你给便宜点。”
农人今年实在是丰收了,想趁机赚钱,最终还是谈妥了价格。
白圭最终来收粮时,带着自己的商队。
一方面是为了运输农家的粮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卖货。
白圭让商队的人与农人往车上搬运粮食时,农人恰好看到了车上的新货物,一下子眼睛就直了:“你这丝织品看起来不错,像是绸子。”
“您眼力真不错!”白圭恰似不经意般漏出几匹布,重新盖好,“上品的丝绸,刚收的,不便宜呢。”
“还有这漆器,看风格,楚国的吧?”
“是,楚国贵人用的,可贵着。”
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新
()生意,和商人最擅长的欲拒还迎的演技。
“卖不?”
“不卖,这是收了到国都去卖的,这里能卖几个钱。”
“你是看不起人不是?”
“真得贵,你们买不起。”
“你就是看不起人!”
“这样,我这里有次一等的,你看看。”
越是不卖,农人越是想要,哪怕给出了次一等的,依然让人心里最渴望那第一眼看到的最好的东西。
哪怕白圭故意把最好的布匹漆器盖住,目光依然不断地往那边瞥。
“价作几何?”嘴上问着次一等的布匹,农人心里想的依然是最好的布匹。
白圭分别说出价格。
农人有些死心了。
贵人的好布果然是贵的很,次一等的也还行,但是见过好的,再看次等的,总觉得差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