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土豆突然在大明也出现过,但是因为不受重视很快消失,在清朝时期经由西方再次传来,而它更高的产量也带来了更高的人口。】
土豆最早在明朝的万历朝出现过,徐光启曾在他的《农政全书》中留下了一段简单的记录:“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发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但是很快,伴随着徐光启在内阁次辅的位置上病逝后,土豆的身影也在大明消失了。
一直到清朝康乾年间,直隶、京津等地的地方志中,偶尔有“土豆”或者“地豆”的身影;
到了嘉庆年间,土豆开始出现在四川贫民的餐桌上,被当地人叫做“洋芋”——这个“洋”字能表明,这个时候的土豆是重新从海外传来的。
道光年间,人口越来越多,洋芋作为救荒食物,开始朝山西、贵州、云南、陕西等地普及。
【后世学者根据二者的名字已经培养方式,得出结论:大明时期的“土豆”与清朝的“洋芋”已经不是同一栽培品种】
【大明的土豆来自美洲,是“安第斯亚种”,是来自美洲的原生品种;大清时期,欧洲人经过百年时间培育的新品种,是早熟“洋芋”,是已经被驯化改良后的品种。】
【为什么要重点强调这一点不同呢?】
【因为一个外来物种想要在本土适应生存,是需要专业的农业人员不断地选种、改良、耕种来慢慢驯化的。从大明没有驯化
土豆也可以说明,大明对于农耕科技已经落后于欧洲。
当然,大清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集体被创的明清皇帝:“!!!”
朱元璋:“咱种了半辈子地,现在竟然说咱不会种地,到底该怎么种地你倒是说啊。”
朱元璋很想看看,后世所谓的“科学种地”到底有多科学。
前面看的那什么无人机什么小喷头各种机关,到底是怎么做得。
如果能够放出具体的制作图和制作工序,他被骂也觉得值得。
朱元璋愤愤:“你骂归骂,倒是多展示一下啊。”
朱棣惊恐地看着老爹:完了,老爷子被骂傻了,竟然脾气变这么好了!
【清朝乾隆时期,人口持续暴增。】
【清乾隆27年,人口突破2亿;乾隆55年,人口突破3亿。】
【这个时期,玉米成为“第六谷”,因为持续的大丰收,成为了主要粮食作物,被农民视为生命;番薯普遍推广种植,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主粮。】
【放眼看向江山大地,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1亿-12亿亩,比明朝增加了50%,粮食总产量比明朝提高了一倍多;】
【再回头看国库,国库盈余高达7000万两白银!这简直是汉唐也比不上的盛世!】
弘历被夸的喜笑颜开。
他超越了汉唐盛世!他的功绩无人能及!
在他前朝的胤禛、玄烨齐齐展颜。
“还不错。”玄烨看着儿L子,在猜想这个厉害的孙儿L是他那个儿L子的后代。
天幕都说过九龙夺嫡,如果太子稳赢也不会有九龙夺嫡的笑话,那么最后的赢家、和赢家的子孙又是谁?
“这个人口是不是太多了?人均耕地不够?”胤禛脸色严峻,看着自己记录下来的数据,脸上闪过一丝担忧。
【当乾隆帝沉浸在前所未有的三亿人口、多种高产量农作物的骄傲中,屡次下江南夸耀功绩时,已经有人发现了人口与粮食供应的不和谐。】
【那个人,就是华夏的人口学家,洪亮吉。】
大清的伊犁,洪亮吉茫然抬头:“人口学家是啥?”
他的同僚捅了捅他:“君直,天幕说得是你吗?”
洪亮吉点点头,又摇摇头。
名字听起来像,朝代也像,但是这什么人口学家是什么意思?
他的官职、他的文章都跟这没什么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