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辩红着脸开口:“刚才对方说我们没有数据,但我们……我们——”
反方不依不饶:“所以你就是没有!才不敢拿出来,对吧?”
三辩彻底哑火。
二辩学长脸色苍白地翻找资料,却毫无用处。
顾思意没再等,他直接拿起话筒,打断了僵局:“你想要数据,先把你自己的数据解释清楚吧。”
对面:“什么?”
顾思意翻开刚写的稿,语气不急不躁:“方才你们反方二辩提到‘当地恐怖袭击事件减少了30%’,我很好奇,减少跟哪一年比?2019年?可那一年恰恰是当地恐怖组织内乱最激烈的时候。用峰值年份当对比基准,好意思说‘减少30%’吗?”
现场有人低声轻笑。对手脸色微变:“那可能是阶段性波动——”
顾思意笑了:“波动?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去年恐怖袭击和暗杀事件反而比2019年增加20%。你这‘减少’的数据,是不是倒着看了?”
一席话,引得全场笑声一片。
顾思意慢条斯理:“对方一直拿一组对比失衡的数据说事,让我们都误以为那30%是成就,却完全没告知,那是先把基数拔到历史最高峰。”
反方二辩:“你这属于偷换概念!”
顾思意耸肩,笑意不减,双手稳稳撑在辩论台上,目光如炬:“谁在偷换概念?还真不巧,我只是在把你们的数字摆正。如果这也算偷换,那就说明你自己对数字的定义不够严谨。你说我胡扯——对不起,你没给出任何新证据。你想攻击我的立场——对不起,你的立场本身就建立在一个‘错误基准’上,欢迎对方辩友拿出新证据,当然,如果你们连自己数据的正确基准都没搞清,就别急着质疑我们没有数字了。”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两秒,继而爆发出阵阵掌声。身旁二三四辩这时才回神,震惊地看向顾思意。
对手四位辩友张口结舌,再想反驳已无力。
评委席低声议论:“这孩子概念转移运用得太快了,对面都没法抓他的漏洞。”
一阵掌声过后,比赛继续,但气氛已经完全倒向正方。
那个眼高于顶、据说是议员儿子的学长主动走过来:“Nathan,下周正式选拔赛,你想当三辩吗?”
“谢谢,但我只习惯打二辩。”顾思意平静重申。
学长噎了一下。
二辩是最重要的位置。他审视顾思意几秒,最后伸出手自我介绍,说你好:“选拔赛的时候,我们组一个队,让你打二辩。”
顾思意礼貌地和他握了握手:“抱歉,谢谢邀请,不过我已经和其他人约好了。”
说完转身离开,留下学长脸色青白地站在原地。
其实顾思意没和人约好。
他只是不喜欢和明显带恶意的同学合作。
结束后,邱耀跑过来说:“OMG!你还拿过亚太赛事奖项?你这么厉害!我完全看不出来!”
一场比赛似乎说明不了什么,但足以改变顾思意的处境。
赛后,顾思意跟邱耀出去聚餐,有一帮陌生的同学,其中有看了比赛的,过来告诉他:“太棒了Nathan,你的论证简直是艺术,无懈可击!”
顾思意新交了几个朋友,他强迫自己开始主动社交,桌上的人都不凡,这个有个内政部长的爹,那个有个诺贝尔奖的爷爷,那个是高等法院法官的小孩……顾思意一边社交一边快速思考怎么利用身边资源去搞点钱。都要成年了,总不能还伸手问家长要钱。
社交完了,顾思意疲惫地跟邱耀回家了,邱耀在车上说:“刚才你没吃那个纸杯蛋糕吧?”
顾思意摇头:“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