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臣奉旨回京以来,与吏部共同清查吏治。一清之下,顿觉触目惊心。自神龙革命以来,我大唐任命的官员比官职空缺多出三倍还多。这些人领受官爵官俸不说,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皆免除傜役赋税,还有无数人依附他们,打着他们的名号兼并土地。天下百姓丢失土地,不能卖儿鬻女,甚至卖身为奴。这样下去,国将不国!”
nbsp;nbsp;nbsp;nbsp;“就说一点吧,郭相公在兵部,应当知道,昔年贞观授给府兵的田地,如今尚存的能有多少?又有多少折冲府交不出兵来?”
nbsp;nbsp;nbsp;nbsp;宋璟深深吸了口气:
nbsp;nbsp;nbsp;nbsp;“如今陛下以才德兼备,要准女官入朝,臣不敢反对。可微臣想求陛下不要操之过急,增设了女官,她们的丈夫、家族是不是也要同受其恩,免除赋税徭役……到了最后,只会助长土地兼并之势。我朝太宗文皇帝曾言,民如水,朝廷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唐的天下,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
nbsp;nbsp;nbsp;nbsp;这是老成持重之言。李重俊高涨的情绪也减淡了下去。
nbsp;nbsp;nbsp;nbsp;自他本心而言,他自然不想让自己此举成为助力世家大族势力增长的推手。
nbsp;nbsp;nbsp;nbsp;可平心而论,平民百姓之家哪里供得起女儿读书?他这样拔擢出来的女官,必是出身世家大族。
nbsp;nbsp;nbsp;nbsp;“宋相公所言确是实情。”洛北再度开口,“但说到民情,宋相公还有几点不知。”
nbsp;nbsp;nbsp;nbsp;要是还看不出来此事有洛北在背后操纵,宋璟就枉在宦海沉浮了这些年,他站在那里,望着洛北长身玉立在桌后,低垂眼眸,温声同他辩驳:
nbsp;nbsp;nbsp;nbsp;“微臣只说安西、北庭。这两大都护府因地处边疆,征战不断。男儿多从军旅,一切庶务皆由家中女子操持,便如北朝‘妇主门户’之旧制。去年微臣出兵河中,同时还为朝廷节省军费二十万钱,便是因为安西、北庭的妇女自结成社,纺布织纱,出街贩卖,使得我安西、北庭商税大增。乡野无男女,皆为生计忙。如今安西、北庭多少田地是女户撑着,若无女官与她们来往,大唐怎么收到赋税?”
nbsp;nbsp;nbsp;nbsp;看来这一步是不得不退了。宋璟轻轻叹息一声:
nbsp;nbsp;nbsp;nbsp;“碎叶郡王所言虽是实情,但此乃边疆特殊情况。我朝立国之本在中原,中原之地,礼法纲常不可废。若贸然推行女官制度,恐会引发诸多不必要的纷争与混乱。”
nbsp;nbsp;nbsp;nbsp;“陛下,臣以为,此事可先在安西、北庭等地试行。待时机成熟,再逐步推广至中原。如此,既能避免冲击中原礼法,又能充分发挥女子之才,为我大唐所用。”
nbsp;nbsp;nbsp;nbsp;“宋相公所言甚是,明日开笔,朕便特下诏书,特许安西、北庭等地试行增设女官之制,并在大唐各地增设女学,教授女子。”李重俊道,“不过洛卿所言之特例,除了安西、北庭之外,还有一处。”
nbsp;nbsp;nbsp;nbsp;他有意卖了个关子,把众人的目光引到自己身上来:“就是宫中。”
nbsp;nbsp;nbsp;nbsp;“禁宫之中,内外隔绝,即便是中书舍人等近臣,也不便常住宫中,替朕操持些常规文书。不过,纵容宫中妃嫔大肆与外男往来,也不是长久之计。”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道:“朕打算采纳上官太妃之议,在宫中设立专职女官司掌笔墨及内外宫禁之事。她们不会成为皇帝的妃嫔,而是同宫女们一样,年满二十五岁便可出宫嫁人。不婚者可留任宫中,教授皇子、公主,并由皇家奉养。朕会定期在科举中增设女科,供宫中拔擢女官。”
nbsp;nbsp;nbsp;nbsp;他所说的“上官太妃”正是上官婉儿,李重俊登基之初,便追封自己宫人出身的母亲为孝和皇后,将她陪葬李显陵墓。又以先皇妃嫔中,唯上官婉儿才高德著,拜为太妃,并立太子妃杨氏为皇后。这一次元宵殿试,也有上官婉儿的出谋划策。
nbsp;nbsp;nbsp;nbsp;宋璟略略沉吟片刻,平心而论,能以制度约束宫官们,反倒是件好事——宫官因为靠近皇帝,常因得到君主之信而肆意妄为。譬如斜封官,便是这些女人肆意妄为的产物。如今有了制度,明了身份,便可保证她们不再会侵夺大臣职权:
nbsp;nbsp;nbsp;nbsp;“陛下能约束宫官,于大唐是件好事,臣愿意赞成,只是有一条,选拔宫官的准则当与大臣相同。”
nbsp;nbsp;nbsp;nbsp;“这是自然。”李重俊道,“朕也会增设两名女御史监察女官。宋中丞以为可行否?”
nbsp;nbsp;nbsp;nbsp;“微臣谢主隆恩。”
nbsp;nbsp;nbsp;nbsp;能让刚正的宋璟低头谢恩,李重俊忍不住轻轻一笑:
nbsp;nbsp;nbsp;nbsp;“宋相公不必多礼。快到子夜了吧?走,咱们出去看烟花。”
nbsp;nbsp;nbsp;nbsp;“陛下。”兵部侍郎张说开口凑趣道,“陛下还没有告诉我们,这殿试的前三名都是什么人呀?”
nbsp;nbsp;nbsp;nbsp;李重俊“哦”了一声,又道:“朕请太平姑姑公布如何?宴后朕也会把试卷送到礼部存档,各位王公大臣若有不服的,尽可以去查看。”
nbsp;nbsp;nbsp;nbsp;太平公主笑了一声:“是,臣领旨。”
nbsp;nbsp;nbsp;nbsp;她起身之间,已有宫人自那一叠未被糊名誊录的试卷中找出前三名的原卷,双手交到她手上:
nbsp;nbsp;nbsp;nbsp;“第一名,左拾遗张九龄。”
nbsp;nbsp;nbsp;nbsp;张九龄是广东人,今年刚刚四十岁,他年少时有“神童”之名,弱冠之年就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后因曾在复立太子之事上仗义直言,又被拔擢为左拾遗。在场不少王公大臣都曾与他诗歌唱和,闻言赞叹一声一片。
nbsp;nbsp;nbsp;nbsp;“第二名,监察御史裴耀卿。”
nbsp;nbsp;nbsp;nbsp;这下殿中笑声更响了。还有不少人纷纷恭贺相王李旦,称赞他“有知人之明。”倒把人群之中的李旦搞得很是不好意思。
nbsp;nbsp;nbsp;nbsp;众所周知,裴耀卿是登童子第入仕,后来为相王赏识,才从秘书省正字到相王府典签,最后到了监察御史的位置上。如今裴耀卿也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可见相王府人才辈出。
nbsp;nbsp;nbsp;nbsp;“第三名,虞国夫人褚沅。”
nbsp;nbsp;nbsp;nbsp;殿中再度寂静一片,众位王公大臣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洛北,有的羡慕,有的欣赏,有的喜悦,还有的带着点“此人不容小觑”的忌惮。
nbsp;nbsp;nbsp;nbsp;不过混久了官场,众人的失态都是片刻功夫,刹那之间,他们就调整好了心情,开始恭贺起洛北来。
nbsp;nbsp;nbsp;nbsp;“砰——”的一声,殿外烟花作响。李重俊打了个手势,示意一众人等都随他出去看烟花。
nbsp;nbsp;nbsp;nbsp;正在热闹的时候,也就没人刻意指摘礼法和规矩。洛北落在最后,与同样落在最后的张孝嵩相视一笑:
nbsp;nbsp;nbsp;nbsp;“只能这样了,洛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