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殿下。”
nbsp;nbsp;nbsp;nbsp;“怎么了?”
nbsp;nbsp;nbsp;nbsp;顾宁熙本想再度道谢,又觉冗余,也太过轻描淡写。
nbsp;nbsp;nbsp;nbsp;想了想,她先抛出另一个困惑的问题:“殿下,若臣下次再遇见这等情形,该往哪里跑合适呢?”
nbsp;nbsp;nbsp;nbsp;不是每一回都能如此幸运,得人及时相救。她跑对了方向,总能多争取些时间。
nbsp;nbsp;nbsp;nbsp;还有,若刺客没有发现她,是不是她找个地方躲藏起来更好?
nbsp;nbsp;nbsp;nbsp;小心翼翼求教的模样,陆憬顿了许久。
nbsp;nbsp;nbsp;nbsp;他道:“不会有下次了。”
nbsp;nbsp;nbsp;nbsp;至少这种由他带来的危险,不会再有了。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入夜后下起雨来,一行人下榻于最近的一处客栈。
nbsp;nbsp;nbsp;nbsp;雨声淅淅沥沥地打着窗子,顾宁熙的屋中点起了两盏烛火。
nbsp;nbsp;nbsp;nbsp;吟月已平安归来,并没有受什么伤。刺客来时她正在马车上收拾顾大人的衣裳,准备带去溪边浣洗。
nbsp;nbsp;nbsp;nbsp;听到外间“有刺客”的声响,她一时慌了手脚。犹犹豫豫躲在马车中时,驾车的马却突然受惊,带着她一路向东狂奔。
nbsp;nbsp;nbsp;nbsp;救下她的那名昭王府亲卫名唤旬舟,如同及时雨一般。顾宁熙听吟月说起,是旬舟跃上奔驰的马车,在疾奔的车驾上接连结果三个刺客的性命,控住了缰绳。在她吓得止不住哭泣时,旬舟还安慰她,说已经安全了。
nbsp;nbsp;nbsp;nbsp;谈到旬舟时,吟月耳后不知不觉泛起一抹红云。
nbsp;nbsp;nbsp;nbsp;救命之恩自当报答,有惊无险,总归是件值得庆贺的事。
nbsp;nbsp;nbsp;nbsp;顾宁熙喝了半碗安神汤,吟月此番随她出京受惊不小。等回到侯府,得告知府上管事,给吟月多加三个月的俸禄。
nbsp;nbsp;nbsp;nbsp;“时候不早了,你也回房中睡下吧,今晚不必守夜了。”
nbsp;nbsp;nbsp;nbsp;“多谢大人。”吟月感激地福了福,顾大人对她们一向都是温和体谅的。能在大人的院中侍奉,是她三生有幸。
nbsp;nbsp;nbsp;nbsp;吟月收拾了碗盏:“奴婢告退,大人若有何事再唤我便好。”
nbsp;nbsp;nbsp;nbsp;顾宁熙点头,今夜月光很淡,层云密布。
nbsp;nbsp;nbsp;nbsp;她熄了案上烛火,只留榻边一盏小灯。
nbsp;nbsp;nbsp;nbsp;午后昭王殿下已新调了两队暗卫,将这处客栈团团围住,非常安全。
nbsp;nbsp;nbsp;nbsp;顾宁熙如是安慰自己,将换下的衣袍整齐摆于榻边。她掀开被褥,早早上榻安置。
nbsp;nbsp;nbsp;nbsp;屋中慢慢沉入一片寂静。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回廊最深处的屋舍内仍旧灯火通明。
nbsp;nbsp;nbsp;nbsp;数名暗卫把守在房门外,屋中陆憬道:“审问得如何?”
nbsp;nbsp;nbsp;nbsp;“已有些眉目,只是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nbsp;nbsp;nbsp;nbsp;所谓眉目,刺客应当是夏王赵建安的旧部。赵建安重信重义,当年聚拢在他麾下的良将不知凡几。赵建安被陛下赐死后,仍有些他的部将叛逃在外,迟迟不肯归降大晋。
nbsp;nbsp;nbsp;nbsp;陆憬沉吟,他其实并不赞成杀赵建安。只不过彼时他还在战场,赵建安则由朝中来的钦使先行押送回京。淮王道赵建安在河北威望颇深,若不杀之后患无穷。皇兄也不反对此事,父皇本在犹疑,在淮王一党劝谏下最后亲自降旨诛杀赵建安。
nbsp;nbsp;nbsp;nbsp;谢谦欲言又止,赵建安身死,河北地界他的两名部将降而复叛。秦钰兄迟迟未能回京,就是在扫清这些小规模的叛乱。他神情严肃,其实眼下最要紧的不是刺客出自何方,而是他们究竟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混到京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