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所有人也都心甘情愿为了山火而奉献自己。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最后半个小时的“与山火的最后决战八小时”。
那一天晚上山城人彻夜未眠。
为了及时往山上运送物资,现场的志愿者开始改变计划。大家听从组织,有序地排起人流长龙,用手手相传的方式往山上传递灭火器。
在一阵阵“雄起”声中,在那片黑暗里,《飞驰救援》中通过后期特效还原出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震撼人心的镜头:
山火连成线在另外一边烧着,另一边的山坡上是由人群手持的手电筒汇聚成的一条代表着□□的生命之路。
同时,电影为了增加艺术性,还特别给演员们设计了特写镜头,每个在这部电影里有出场的重要人物都得到了慢镜头怼脸特写的待遇。
山火照得所有人脸部通红,每个人都看着火势做出了与人物相关的表情。
特写镜头的最后一个,是余寻光饰演的戴亮。
他嘴唇微张,眼睛里倒影出通红的火光,现实在震惊天灾的无情。而后他微皱起眉,坚韧的脸上尽是决心。再之后他面色平和,眼含热泪,慢慢转换为幸福的笑容。
直到凌晨,缙云山的明火终于被全部熄灭。
无论是山上,还是指挥中心,还是收到消息的山城城区中,每一个人都在嘶吼,都在尖叫,都在大哭。山上的人挥舞着手里的手电筒,跳跃,嘴里大喊着:
“牛逼——”
“雄起!”
“我们成功了!!”
呐喊声汇集在一起形成了胜利的号角声。
山火结束,大家的生活也恢复原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各自的结局。
裘白在山城参加庆功宴,受到褒奖,回去后和妻子拥抱,递交了退休申请。
戴亮前往出租车公司,山火救援给他腿上留下的伤疤成了他的勋章,公司老板很热情的欢迎他。
摩博会的成员们把锦旗高高的挂在协会办公室,一群人挺起胸膛,与有荣焉。
修车行的廖源也因为参加了救援而生意大好,不得已只能在门口挂上一个喇叭请求大家排队。
“打卡也要排队!”
最后的镜头,是戴亮戴着杜鹃骑着摩托车沿着江边骑行。
戴亮眼前是生活的路,杜鹃眼里是开始重新建设的山。
影片结束后,首映礼现场的观众现实沉寂了一会儿,然后由星星点点的声音变成了震耳欲聋的山城方言:
“雄起!”
在后台准备接受采访的演员们听到这种正面反馈,总算松了口气。
放完片尾后,主持人登台,一一将演员们请到台前。在逐个自我介绍后,按流程来到影迷团的发问时间。主持人为了增强互动感,请主演们逐一挑人。
裘白挑了一个戴着眼睛的大哥,那大哥一起身就握着话筒喊“雄起”,让影厅里一时响起了快活的笑声。
笑完后,大哥再开口,已经是戴着哭腔了。
“感谢白哥给我发言的机会,也感谢制作公司制作一部还原度这么高的电影。我能够从编剧、演员、导演等等工作人员展示出来的很多细节里看出主创团队对咱们山城,以及山火这件事的尊重和还原。我一直认为戏剧的改编是需要遵守底线的,很高兴看到《飞驰救援》这部电影做到了这一点。我是土生土长的山城人,我为电影和现实中为山火付出的无名英雄们感动,等影片上映我绝对会带上全家老小去支持这部优秀的电影。”
等大哥坐下,余寻光点了一位扎着高马尾的女孩。
她发言时也是十分激动:“山火的事已经过去两年了,现在通过看这部电影,感觉死去的记忆又开始攻击我。我为山城和山城人民而自豪。”
到这里,女孩吸了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然后继续说:“《飞驰救援》的电影剧本在我看来非常完整,但这并不是让我觉得它是一部好电影的诱因。我真正感动的是电影传递出来的那种众志成城,不怕困难,所有人都在无私奉献的美好环境。这是一种梦幻,也是一种写实。我觉得我们的电影是我至今看过的最好的抗灾电影,它有令人相信的力量,也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再一次感谢主创团队,感谢优秀的演员们。”
等这位女孩坐下,主持人笑着说:“感觉今天到场的观众都很专业啊,现场抒发的情感丰富又浓郁。我很好奇你们难道没有什么想问问演员老师们吗?”
他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举手。主持人认出这人是提前安排的“内鬼”,马上把他喊起来。
这位影迷一开口也是配合着主持人问导演葛安淮,“葛导您好。《飞驰救援》当初拍摄的时候我关注过,好像是10月秋天天冷了才开机。虽然从现在来看,电影的画面效果很好,但是我还是想问,为什么一部夏天的电影您要留到冬天拍呢?”
葛安淮说:“我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我们最后的那场火是实景拍摄。虽说当时是在滇省无人区在专业人士的监督下烧的火,拍那段镜头的时候我们还特意测了空气湿度,但还是怕太干燥引发意外。所以把夏天的戏挪到冬天拍,是我们的一个考量。或许有些观众会觉得不太成熟,但当时已经是全组能够配合好的最优解了。”
掌声后,主持人又邀请了几位真实观众,然后结束了这一个环节,开始请媒体和影评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