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究竟是不是真的偏向于邕王,决定了幕后之人究竟是兖王还是邕王。
要是黄景是真心偏向于邕王,那幕后者就是邕王,要是黄景是假意偏向于邕王,那幕后者就是兖王。
而究竟偏向于谁,还得赵祯自己判断。
“说说宗室的问题。”赵祯并没有这么轻易就让江昭过关。
从江昭的策论就可看出,这绝对是一个务实的人。
作为君王,他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江昭一叹,沉吟道:“臣以为,世间万物,五行相生相克,八卦相克相生,虚实相辅相成,应是自有道理。”
不同的人说话有不同的方式,江昭区区六品小官,说话理应偏隐晦。
不过,为免皇帝听不出弦外之音,江昭还是没有说得特别隐晦。
意思也非常清楚。
平衡之道!
这事,定然是有兖王与邕王中某一位的算计,可又能怎么办呢?
除了这两位,还能有谁有资格承继大统?
如今,兖王与邕王,无非是相差不大,方才针锋相对,难分胜负。
而一旦皇帝有了清楚的偏向,那可就一方势大,彻底出了结果。
届时,哪怕皇帝并不过继宗室,也不妨势大的那一位成为“不是太子的太子”。
一方特别势大,并涉及两代君王交替,为免落伍,几位尚未下场的内阁大学士也定然下场。
如此,赵祯被架空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时间一长,要么来一场“禅让”,要么来一场宫变。
平衡,才是赵祯这位无子的老皇帝需要的结果。
既然要平衡,那就不能单独惩处兖王与邕王中的某一位。
要么两位都惩处,罪及连坐;要么都不惩处,轻拿轻放。
而究竟是惩处还是轻拿轻放,就看皇帝的决定。
反正,哪怕皇帝两个都惩处了,江昭也不得罪人。
两个都得罪,就等于不得罪!
事实上,皇帝要平衡,兖王与邕王又何尝不要平衡?
这两人,最期待的就是皇帝有偏向,最怕的也是皇帝有偏向。
二选一,势均力敌,你怎么敢保证皇帝一定偏向的是你呢?
是以,对于两王而言,要是不能偏向于自己,那都不偏向也是一个可接受的结果。
赵祯沉默了。
无子的皇帝,难啊!
好在,江昭好歹给了解决方法,他一时倒也有了些头绪。
“贺寿在即,就不说贺表的事了!”赵祯罢了罢手,余光瞥相两王,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朕,前些日子得了一上联,名曰:五事言视听思。”
此言一出,不少大员面色微变,望向兖王与邕王。
所谓五事,也即貌、言、视、听、思。
官家这一上联,故意省去了一个“貌”字。
《尚书·洪范》有言:貌曰恭,恭作肃。
而肃,即是王者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