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响,他两鬓微白,温和点头:“诸卿皆经州县磨勘、礼部遴选至此,可谓万里挑一。朕观尔等策论,有擅治河者,有擅边备者,亦有擅谏时弊者。”
“今日殿试,朕以【春秋对义】为题。诸卿当知,昔管子佐齐桓公九合诸侯,非惟兵戈之利,更在礼义之张。今我大周承平百年,然河北水潦、西夏窥边、吏治积弊犹存,诸卿且论治国当重名器乎?重实利乎?”
言罢,赵祯坐回龙椅,执笔处理奏折。
左首之位,那位老者转身面向贡士,又宣读了一次赵祯出的殿试题,宣布殿试正式开始。
鸿胪寺官员连忙指引起来。
这崇政殿是太祖时期特意建造,为的就是这一流程,左右以几道大门分割,拉开大门就是供给考试的座位。
殿试一道,一向都是早有准备。
此刻,左右两方的座位上都标有考生的名字,笔墨纸砚一一齐全,都是上好的贡品。
江昭找到自己的座位,理正衣冠,目不斜视。
不一会儿,卷子分发下来,唯余考官淡淡的脚步声。
江昭认真的分析了一下考题。
且论治国当重名器乎?重实利乎?
名器,意思是象征权力的礼器,可引申为礼制规范、官职爵位、道德名分等制度性的东西。
实利,意思是利益,可引申为关乎国家存续的经济收益、军事力量、民生福祉,也即是物质性的东西。
这个论题,论的也就是究竟是规守制度,还是注重时政利弊。
有点改革与守旧的影子!
江昭一叹。
这种考题,倒是不难答,就是很难答好。
单纯的为了答而答,无论选规守制度,亦或是注重时政利弊,都可以有不小的说法。
规守制度就强调制度的优势,注重时政利弊就强调国家的危机。
但,单独的选某一种,注定是落了下乘。
一个问题,保守派大人物一定是冥顽不化的老顽固,改革派的大人物一定是不顾一切的急先锋吗?
肯定不是!
除了司马光那种罕见的顽固保守派,别的保守派都并不彻底保守。
绝大多数大人物,其实都是可保守,可改革的存在!
但凡是干到文官顶层的人物,无一不是视野开阔。
既看得见改革成功的好处,也看得见制度传承的优势。
也正是因视野开阔,那些大人物能够看到的更多,着眼于全局,并预见改革失败的坏处与制度僵化的劣势。
而之所以有保守派和改革派,无非是利益纠纷与政见问题。
一个人究竟是保守还是改革,往往是综合量化,权衡利益后的结果。
并且,无论哪一个派系,都可以又分为改革派与保守派。
派系的保守与改革并非是固定的选择,这取决于党魁的决定。
同样,一个人究竟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也取决于其一生的经历。
不少官员,其前半生的政见往往与后半生背道而驰。
改革派变保守,保守派变激进。
也因此,对于那些大人物,特别是阁老、尚书一级的人物而言,考试的贡士究竟是保守亦或是改革派,并不重要。
一则,其派系内本身就存在保守派与改革派,并不稀奇。
二则,双方注定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不存在政治利益纠纷。
三则,改革派与保守派并不是标准的派系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