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在二楼雅间和谢蕴、阿墨汇合时,谢蕴开始怀疑这两人是不是做了什么奇怪的事。
应青炀那亢奋的状态自不必说,他家陛下那么个冬日里也常常穿着单薄的人,竟严严实实地裹了件外袍。
江枕玉仿佛一眼看穿了谢蕴的心思,张嘴就怼了一句:“少说话。”
谢蕴欲言又止,觉得自己最近被禁言的次数有点多,不知道他家陛下有没有什么头绪。
江枕玉没有,且拒绝交流。
四人在雅间落座,应青炀拉着阿墨坐在前方,两个没什么兴趣的青年人位置稍微靠后了些。
酒楼的说书人长衫折扇,看着年岁不大,踱步上台,惊堂木一起一落,嘴里开讲的便是前朝燕琼分州的历史。
这一段对燕琼两地的百姓来说已是陈词滥调没什么新意,但上巳节里能来往酒楼的,基本都是外乡人。
这段往事说起来就新鲜多了。
应青炀询问说书的剧目时,那跑堂的还解释过,说是上巳节这一整个时间段,基本说得都是和这段历史相关的事件。
应青炀凝神听了一会儿,开篇大致说得是一段不知从哪里听来的野史。
应十三帝时,外戚专权,贵妃之子也就是当时的三皇子,于及冠礼时得了北境的两块封地,也就是如今的燕州和琼州。
前朝历史上就没有过这般荒诞的分封,几乎割去了北境一半的土地,当时的朝野一片骂声。
一直到几年后,尚未及冠的裴期连中三元,进士及第,入仕翰林院,这人上的第一封折子,便是在三皇子即将被立为太子的前夕,请旨割去三皇子的半块封地。
奏折鞭辟入里,言辞恳切,硬是打动了当时已然昏庸的应十三帝,燕琼两地自此分家。
而燕州作为当时的太子封地,最终也没能等来他曾经的主人。
史书上讲得明白,一场宫变,太子谋反,应十四帝清君侧上位,先太子被囚于清澜行宫三年,终于死于旧都的那场大火。
同年,拿着从龙之功上位的裴期沦为阶下囚,裴氏满门尽诛。
台上的说书人唾沫横飞:“当年的裴相是何等光风霁月之人,为天下读书人之表率,少年入仕,为前朝安危殚精竭虑,悍不畏死……”
应青炀听着听着,便发觉这说书人图穷匕见,开始夸赞起了当今太上皇的生父裴相。
谢蕴就随意听了一耳朵,顿觉有趣,“这是拍陛下的马屁呢。杨……咳咳,燕州这位节度使也实在是个能人,这段词不会是他自己写的吧?”
应青炀在谢蕴这位内部人士的话中,闻到了一点八卦的味道。
他有些好奇地问:“这话怎么说?”
谢蕴掏了掏耳朵,觉得这也不算是个秘密,便随口解释道:“燕州的上巳节布置就是杨大人的政绩之一,他一个文人,节礼时需要沾些笔墨的东西都出自他手。”
“裴相的身份,以及他和太上皇陛下的关系,整个大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番吹捧打得什么主意,连我都看得出来。”
应青炀合掌一拍,隐约明白了,“杨大人明面上是在夸裴相,实际上是在夸陛下!”
只不过应青炀隐约觉得有些奇怪:“既然是夸赞,大梁立朝十年,丰功伟绩不少,何必要这般拐弯抹角,直抒胸臆岂不是更好?”
一句话给谢蕴难倒了。
他支支吾吾,最后抓了一个万能的答案试图搪塞:“啧,他们那些文官不都那样,有话从来不直说,吟诗作赋,一点都不大方。”
应青炀了然,“就是溜须拍马对吧?这能有用吗?”
谢蕴正要对此嗤之以鼻,为自家陛下讨个好名声。
还没开口,就听边上的江枕玉放下茶碗,施施然开口:“不一定,分人。”
谢蕴:“……”呵,他就知道。
男人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