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这里真的是工厂,还是电影摄影棚,亦或者。。。。。。这里其实是安定医院?而我。。。。。。我的真实身份是这里的患者?”
“我。。。。。。我疯了吗?”
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
分不清,真的分不清啊!
李军抱着脑袋,一直念叨着现实和虚幻,旁人看了只觉得惊悚。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燕京各地。
。。。。。。
“主编,主编,火了,咱们这期报纸又火了!”
青年报的发行人员火急火燎地从楼下跑到编辑部,一进大办公室,他就开始嚷嚷起来。
“火了?太好了!”
“我就说,只要有胡老师的作品,读者又会回到咱们青年报的怀抱中!”
“你永远可以相信胡老师!”
“胡老师的新作太惊艳了,层层反转之下我的脑子都要烧干了。”
“哈哈,今天我们的报纸销量又要超过《燕京日报》和《燕京晚报》了!”
编辑部里,众人也随着好消息的到来,欢呼起来。
“主编,各地都在订购今天的报纸,起步都是千份,一百五十万份根本不够卖的。”
“主编,加印吧!”
“现在时间还来得及!”
一直等着销量汇总的傅林狠狠握紧拳头,要不是顾忌身份和形象,说不定已经和编辑们一样,欢呼起来。
他相信发行人员的判断,一百五十万份不够卖,最起码要加印五十万份,和去年的巅峰期持平。
傅林大手一挥,意气风发道:“通知下去,加印,五十万份!”
。。。。。。
两百万份报纸撒下去,几乎将燕京及周边市场填满。
看报纸的人,几乎做到人手一份。
除了少数对小说不关心的人,大多数读者或多或少都是冲着胡为民的《演员》去的。
从来没有看过“戏中戏”嵌套式结构的读者,第一次体会到了头脑风暴。
他们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转惊得不轻。
他们第一次见识到,小说竟然还能这么写!
在阅读《演员》这部短篇小说中,读者们经历了从“迷惑”到“震撼”再到“反思”的心理过程。
烧脑,刺激,最后不少人如同李军一样,对现实产生了“怀疑”。
当他们的家人或者朋友关切地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时,他们说了一部小说的名字——《演员》。
因为他们的安利,让原本对胡为民的小说不感兴趣的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说,能让他们的亲人朋友,经历了一场心灵风暴?
这样的故事,谁又能不好奇呢?
和《甜蜜蜜》不一样,《演员》只是短篇小说,连载的就是完整的故事,并不存在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