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没有什么家国意识的,毕竟连父子观念都淡薄的人,要他有家国大爱,也太难为人了。再加上他们家人都还好好的活着,那就更没多大关系了。
只不过是上面的皇帝换了个人,这稀奇吗?这不稀奇。
西周稍稍安定些,东周可乱着呢,春秋战国乱悠悠可不是白说的,大秦能有侵吞六国的实力,更是没有一场战是白打的。
不仅大秦,六国也有摩擦,大家一有事是真会动手打,国与国就这么干上了,但是礼貌也是真礼貌。
谁能相信,打仗之前还得互相派使者。
别误会,不是刘彻养的那群不要命的哈士奇,春秋是懂“礼”的时代,也并非那些哈士奇理解的先礼后兵。
在春秋,两国之间交战是有规矩的,都打起仗了,彼此之前还会讲究点礼仪,着实让人有点难绷。
而这礼仪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最基础的,师出有名。
师出有名,很简单呢,就是你打仗得有个原因,还得是正大光明的原因,能讲给大家听的那种。
这一点啊,延续到了后世,就是大家都不能当先开仗的那个恶人,都得有个原因,而这个原因自然是对方给脸不要脸啦,是对方先要打这个仗的,我们也不想,我们也很被动。
因此,“被动”的刘彻每死掉一个使者,就会多一次战争,多一点国土。
而春秋时期,出了这师出有名之外,还有一些规矩。
比如,选择进攻的那个国家,出兵的理由也得合情合理,能说服别人。
再比如,在确定交战的时候,会互相派使者,不是挑衅、放狠话,而是下战书,讲述为什么交战,使者也不准杀。
再比如,战场这种刀剑无眼、讲究擒贼先擒王的地方,是不被允许杀对方的君主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奇葩规定,属于是多听几句都得怀疑,这是在打仗还是在过家家,有点子令人无语的。
而战国开始礼崩乐坏,不知道是因为“曹刿论战”,曹刿此人玩弄这战争规则,亦或者是孙武这个三十六计的发明者让战场变得诡秘,还是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打仗之时又无比残忍,甚至还诞生了“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成语。
总之,之后这样的战争规则是没见到了。
而大秦,正是在战国时期,靠着一连五个优秀君主,续上的命,成为这大一统的国家。
当然,嬴政也是真优秀。
毕竟,刘邦自认为看着萧何、张良、韩信,已经足够让人头疼了,嬴政还得看着赵高和李斯,还有六国的余孽时不时折腾点事情。
比如出个巡,都已经真假参半了,还是有人前赴后继地去杀一个可能假车架的车。
就像是张良这样的聪明人,都买凶埋伏在车架经过的地方,试图杀死嬴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