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对于初次见面的人,人们通常会抱有警戒心,不过,一旦发现对方自己有某些共同点,警戒心就很容易地随之消失,信任感随之增强。
从这个角度来讲,“共同意识”恰似人际关系的润滑油。
与人初次谋面,如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熟人、共同熟悉的事,然后谈论它。这样,彼此的感情很快变得融洽起来,话就好说,事儿就好办了。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点呢?很简单,了解与观察。
如果你是有准备地与人见面,不妨在见面之前,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是否是你的老乡、校友?是否与你同年龄、同出身、同职业?是否与你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
如果你没有准备地见到一个人,见面时,就要留心观察。通常,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身份地位等等,在他们的服饰、谈吐、举止、工作环境等方面
都或多或少地有所表现。通过观察,你可以得知对方是否与自己有同样的爱好、同样的追求,同样的困惑等等。
比如,一位供销员到某厂联系业务。—进厂长办公室,只见墙上挂了几幅装裱精致的书法长幅,仔细一看,是篆书,便同厂长谈起来:“厂长,看来您对书法一定很有研究。唔,这幅篆书写得好!称得上‘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妙!看这里悬钎垂露之法的用笔,就具有多样的变化美。好,好极了!”
厂长一听,此人谈吐不俗,还懂汉代曹全的悬针垂露之法,一定是书法同好,连忙热情地招呼说:“请坐,请坐下细谈。”
等后来谈论业务时,自然就“好说”多了。
“共同意识”,对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另眼相待,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与人初次谋面,如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熟人、共同熟悉的事然后谈论它。这样,彼此就能产生“共同意识”,从而距离缩短、融洽感情,让话好说、事好办。
掌握密切关系的诀窍
初期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所以不断的密切交往双方的关系才是人际关系稳定的保障。
(1)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地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
(2)以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
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我们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我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3)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作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4)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譬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呀!”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给对方提供恰当的“台阶“
在与陌生人的社交活动中,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其不丢面子,是博得好人缘的一大原则,也是为人的一种美德,这不仅能使对方有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前苏联官员。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前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界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前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在干杯时都流出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甫“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自己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为止”。
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在社交中,有时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娱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能绝对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会使对方失败得很惨,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棋后,往往会有意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与人处事正像下一盘象棋,只有那些阅历不深的小青年,才会一口气赢对方七八盘,对方已涨红了脸、抬不起头,他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喊“将”。其实,作为社交活动,并非正式比赛,对输赢不必那么认真,主要目的还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则,计较起来,会给对方造成不佳的心情。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学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这就为我们以后更深的交往铺设了一架云梯。
利用宴请来做人情
请人吃饭是中国最常见而普遍的交际方式,也是做人情的最佳方式,上至京城都市,下至穷乡僻壤,有时,除了吃饭,好像找不到第二种更好的交际方式。拒绝吃饭邀请,如无正当理由,会被认为很无礼,邀请者也会觉得你很不给面子。对于有些工作来说,甚至很多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在办公室解决,而是在饭桌上敲定的。
餐桌是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宴会上,陌生人可以由不熟悉变得熟悉,一直心怀戒备的人之间也可以变为知己。即使是简单的一餐,有时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整个宴请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细节出现问题,也有可能会使这种请客吃饭的好事变成坏事,甚至造成客户流失、被人小看、领导不满、职位不保等后果。
例如,一天,某公司老总准备宴请新员工,让秘书杨小姐去酒店预订包房并点菜。杨小姐到了酒店,面对服务员递上来的菜谱眼花缭乱,不知点什么菜好。点太好的菜,担心老总说太浪费;点一般的菜吧,又怕老总说“小家子气”。最后,只是按服务员的推荐点了一桌菜,结果因搭配不当,许多菜竟无人动筷子,以致造成了很大的浪费。饭后,老总对杨小姐十分不满。
再如,大学毕业的吴先生到一家单位找工作,该单位通过技能考察后,决定让他试用2个月。试用期的第一天中午,老板请一个重要客户吃饭,由吴先生作陪。宴席结束后回到办公室,老板对他说:“明天你不用来了,你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老板指出他吃饭时响声太大,而且不懂自我修饰,实在有损公司形象。吴先生怎么也没想到,用人单位竟会以吃相不雅为由“炒”掉自己。
宴请的确是交往中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手段。请客吃饭不仅能够快速缩短宾主之间的距离,做足人情,消除双方的误解摩擦,而且可以扩大视野和交际圈子,还能展示一个人的素质和才华。据报载,目前一些大型私营企业集团招聘员工时,甚至将“看吃相”作为一种辅助面试手段,把“看吃相”时掌握的信息,与业务经验考察等要素结合起来,综合分析一个人的能力。